(通讯员 何冰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揭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入阐明了“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扎实推进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文化自信。“第一个结合”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第二个结合”本质上是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实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更加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确证;既是“让马克思说中国话”的深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生机活力的标志;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是理论发展的必然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总结,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实际,对中国共产党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就是要深深懂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从而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进一步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充盈着日益浓郁的中国味、日益深厚的中华情,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准确把握“第二个结合”内在逻辑,不断提升创新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学习习近平总书记“6.2”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提升创新本领,切实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全面领悟“第二个结合”丰富内涵,大力推动文化发展。将中华文明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历史自信和战略清醒,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6.2”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就要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最新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践行中,紧紧抓住“第二个结合”的核心价值旨归,确保文化育人实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推进“第二个结合”。要坚持人民立场,站稳人民立场,用人民语言言说,用人民语言传播党的声音,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形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大力推动文化发展。
来源:回龙圩新闻网
作者:何冰芳
编辑:李世峰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